- · 《现代哲学》期刊栏目设[06/30]
- · 《现代哲学》投稿方式[06/30]
- · 现代哲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1]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1]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饱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客观的历史进程即历史性实践,既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何处来”的逻辑起点,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向何处去”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从何而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脉络是怎样的?只有全面认知、抓住本质,才能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把握和引领。
第一,“自在”时期。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就以“自在”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无间续地进行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自始即多元的结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融汇化合,逐步“混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的大民族”[2]。古代帝王各立其都,各部落分别在各地发展,分别拥戴各自的尊长,即是多元结合的充分说明。历经战国时期中原和周边民族兼并、扩展、融合,进而形成了华夏民族;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民族大迁徙实现了进一步融合;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更为开明;宋元时期形成了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时期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民族融合越来越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越来越清晰。
第二,“自觉”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到“自觉”时期。在近代列强入侵、边疆不宁的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中华儿女的心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广泛,深刻地被各族人民认知、认同。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残酷压迫,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意识更加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进。
第三,“自为”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学术理念发展成为治国方略,升华到“自为”时期。我国历代政权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民族事务、边疆地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是统一与自治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正是对五千年来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历史实践的理论概括。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和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华民族必然是从自在、自觉走向自为的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历史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御外辱、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各族人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久久发力、长长用功,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政治共同体。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4]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光辉典范。
第一,坚持“两点论”,全面、辩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另一方面要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下的文化认同,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多元’指向,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享共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体’境界,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的认知认同。”[5]
文章来源:《现代哲学》 网址: http://www.xdzxbjb.cn/qikandaodu/2021/0805/476.html